山東制造的又一次“悶聲逆襲”
發布日期:2025-08-08
6月22日,隨著直徑達17.5米的“山河號”盾構機平穩穿越黃河南岸大堤,山東濟南黃崗路穿黃隧道順利完成黃河段掘進任務,標志著世界最大直徑水下盾構隧道工程建設完成又一重要節點。
這是“山東制造”的又一次“悶聲逆襲”。在創新浪潮奔涌、數智變革重塑全球產業格局的今天,山東這個擁有雄厚工業底蘊的經濟大省,正以澎湃的活力、前瞻的布局和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,加速駛向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。
“山東制造”為什么總是能“出圈”?
政策引領,軟支撐賦能,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。
山東海陸兼備,作為全國唯一一個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的制造業大省,制造業是山東經濟的根基,也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、贏得未來競爭優勢的關鍵。
產業發展,政策先行。2024年9月,《山東省先進制造業促進條例》正式頒布實施,為推進新型工業化、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了法定依據。全省上下協同發力,全力推動制造業擴量提質增效。
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。2022年,山東率先出臺充電設施向縣域延伸規劃,2024年再推基礎設施“提速提效”等十大行動,明確公共充電站鄉鎮全覆蓋、加氫設施與智能網聯試點建設目標。今年1月,山東印發《關于工業穩產優供助力提振消費的行動計劃》,分三個層次提出包括加快推動汽車行業改造提升在內等12條政策措施,力爭實現2025年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力爭達到100萬輛左右。這些系統化政策布局,成功筑起支撐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“四梁八柱”。
山東高度重視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,將其作為“頭號工程”作出部署、聚力推進。目前,全省各級助企幫扶力度大、舉措多。在國際局勢動蕩的背景下,針對企業出口預期轉弱等現實困難,優化提升服務能級,按照企業發展階段、規模大小、對行業發展影響等分層分類,固化為省級層面的工作制度,為山東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政策方面的軟支撐。
創新驅動,硬實力托底,打造核心競爭力。
創新是制造業發展的第一動力。山東高度重視制造業創新,通過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,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。
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,山東技術創新成果顯著。濰柴動力發布了全球首款熱效率突破53%的商業化柴油機,中車四方研制出時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車,山東重工發布的氫內燃機重卡實現零碳排放。手握“硬核科技”底牌,山東正在彰顯由“制造”到“智造”的硬實力。
同時,山東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生態,培育專精特新、單項冠軍、科技領軍等優質企業,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,為山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。
從全球首臺氫內燃機重卡到打破國外壟斷的CVT拖拉機,從“墨子號”量子衛星到C919大飛機的“山東芯”,把人們傳統印象中的以“大個頭”著稱工業大省的標簽升級為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特色鮮明的智造強省。山東,正以“硬核科技+綠色動能”的組合拳,掀起一場裝備制造的靜默革命。
集群發展,全產業躍遷,形成規模效應。
產業集群是制造業發展的重要載體。山東已培育6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、20個省級集群,其中3個集群入選2024年國家級競賽勝出名單,數量居全國前列。
近年來,山東扎實抓好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,制定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規劃和政策,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道路上成果不斷:全球運力最強固體火箭“引力一號”點火升空;濰柴柴油機熱效率第四次刷新世界紀錄;亞洲首艘圓筒型海上油氣生產裝置“海葵一號”交付運營;12英寸碳化硅襯底、超大尺寸鈮酸鋰晶體全球首發;“耕海1號”成為全國首個智能化大型生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……
作為經濟與開放大省,山東積極服務和融入國家開放大局,全方位呈現“山東制造”的新亮點與新趨勢。
比如,煙臺壹通無人機系統有限公司完全自主研發的大型無人運輸機TP1000成功首飛,標志著我國在高端無人航空裝備領域實現又一重大突破,為全球航空貨運智能化升級注入“中國方案”;還如,山東新能船業有限公司為法國達飛海運集團建造的182TEU純電動力內河集裝箱運輸船正式開工,不僅是我國純電動力內河集裝箱船的首次出海,更是“山東制造”向全球產業鏈高端躍遷的象征。
從“制造”到“智造”,從“拔尖”到“頂尖”,山東正以創新為引領,數智為驅動,產業為鏈條,以強勁的發展活力和發展潛力,讓山東制造業在中國舞臺、全球舞臺繼續閃耀。


參觀預登記
參展申請